四、汪氏宗族第四十四世 汪氏宗族第四十四世越國公汪華,是汪氏宗族一位顯赫的人物,也是汪氏宗族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隋末天下大亂,汪華率眾平寇。在群雄割據之時帶精兵十萬,攻下歙、宣、杭、睦、婺、饒等六州,在歙之烏聊山筑城池,建王宮,建號吳王。治理六州十多年,為政寬宏,遠近愛慕,保境安民,政清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唐武德4年9月李唐王朝行將統一全國之時,汪華為維護國家統一并使百姓免于戰爭之災,主動放棄王位,歸于唐朝。唐高祖嘉其順應國家統一歷史潮流,治理六州有功,授予方牧,封上柱國、越國公,持節總管六州諸軍事兼歙州刺史。唐貞觀2年奉詔進京,授左衛白渠府統軍,執掌禁軍。唐貞觀17年改授忠武大將軍,右衛積福府折沖都尉。貞觀18年唐太宗征遼,詔為九宮留守,太宗征遼凱旋,下詔嘉其忠勤。貞觀23年因操勞過度染疾,太宗親往探視,并賜太醫藥。貞觀23年3月3日歿于長安,太宗賜黃金數百兩,錦緞10床,并派右丞相房玄齡、左丞相褚遂良、禮部尚書黃世仁等文武大臣到靈前代為祭奠。永徽2年,按照汪華遺愿,在八子俊公護衛下,由長安歸葬歙北云嵐山,謚號忠烈王。同時,朝廷恩敕在烏聊山建汪王廟祀之。此后,江南建起了七十多座汪王廟,每年正月十八汪王誕生日,徽州等江南六州百姓都去祭拜,為花朝廟會,持續近一個月。由于汪華在唐初主動放棄王位歸于朝廷,為國家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朝廷為臣忠君愛國,立下了功勛,自唐至清歷朝皇帝對其先后十一次加封。主要有:宋真宗祥符2年封惠靈公;宋徽宗政和4年賜汪王廟額“忠顯”二字;政和7年加封英濟王;宋恭帝德右元年加封昭忠廣仁武神英圣王,賜汪王廟額“忠烈”二字;元順帝至正元年封昭忠廣仁武烈靈顯王;元泰定3年封昭忠廣仁武圣英圣王,等等。汪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均再三封王加爵。五位夫人:錢氏封順德夫人,受一品服,賜五花冠;再娶錢氏,三封至協德輔順昭惠妃;嵇氏三封至柔則淑惠夫人;龐氏三封至柔肅順濟夫人;張氏三封至柔淑順德夫人。在歙縣云嵐山、休寧萬安鎮、績溪登源里、杭州吳山、婺源、上饒等地汪王祠廟,有兩幅對聯將汪華一生作了高度概括。大門是:“亂世據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業垂千古;治平朝帝闕,忠君愛國,赫赫英名滿神州”,橫眉是:“生為忠臣”。二門是:“順天命,順人心,義起歙州數十城,狂瀾獨挽;膺藩封,歆廟祀,功昭世代千百載,正氣猶存”,橫眉是:“死為神明”。汪華生前先后為吳王、越王、汪王、越國公;身后被稱為汪公大帝,江南保護神,開徽州民族融合、繁衍生息先河的領袖人物,徽州第一偉人等。
五、第四十五世汪華九子 汪氏第四十五世為越國公汪華九子,均居高官顯位,封侯封王。長子建,任朗州督都府法曹參軍,安南督都府司馬,六封至崇德衍福佑王;次子璨,任左衛勛府宣德郎、霍王府戶曹參軍、費州涪川令,六封至崇順衍惠公;三子達,征賀魯、龜茲、高昌立大功,襲上柱國、越國公,任會州刺史,六封至崇善衍佑公;四子廣,任左衛勛府倉曹參軍,飛騎尉,六封至崇慶衍澤公;五子遜,任左衛勛府工曹參軍,飛騎尉,六封至崇利衍濟公;六子逵,任薛王府戶曹參軍,六封至崇安衍順公;七子爽,任岐王府法曹參軍,六封至崇和衍烈公;八子俊,任鄭王府護曹參軍,六封至崇惠衍慶公;九子獻,有父風,以神明著稱,18歲卒,六封至崇顯衍正公。 唐貞觀12年,越國公汪華應詔上譜表于太宗皇帝,全面陳述了汪氏宗族源流?v觀汪氏宗族,從一世魯國上大夫汪侯,到以上四十五世越國公汪華九子,連續45代,歷經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將入相,列于六卿、司馬、郡守、縣令,世代顯赫,在中國是不多見的。唐開元5年,玄宗皇帝詔封中國十大上柱國、名門望族世家,汪氏宗族是其中之一,列第六位。
六、汪氏宗族歷代主要名人 汪氏宗族為軒轅黃帝后裔,貴胄世家,名門望族。幾千年來,汪氏宗族涌現出一大批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特別是宋代以來,汪氏宗族更是枝繁葉茂,興旺發達,人才輩出,僅《中國名人大詞典》就收錄汪姓歷代名人382名,占《中國名人大詞典》總人數0.81%,排在名人姓氏第20位。其中著名的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1.03%,排在第18位;著名的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1.07%,排在第19位。在歷史上著名的汪姓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時期未成年“執戈衛國”,受到孔子高度贊揚的汪踦;東漢時期帶兵渡江,汪氏宗族江南始祖、龍驤將軍、會稽令汪文和;晉元帝任黟縣令,晉惠帝授歙州令,汪氏徽州始祖汪道獻;三國時期封新都侯,食邑黎陽,吳國湘東太守汪澈;南北朝時期齊軍司馬汪叔舉;唐初持節方牧,封上柱國、越國公,總管六州諸軍事兼歙州刺使,后任左衛白渠府統軍(掌管皇宮禁衛軍),忠武大將軍,九宮留守, “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華后也”的汪華;唐代涇縣縣令、大詩人李白摯友汪倫;宋代進士,靖康元年任直龍圖閣、知相州,副元帥、顯謨閣待制、元帥、直學士,宋高宗任知樞密院事、右仆射、丞相汪伯彥;宋代被譽為神童,忠心為國、剛直不阿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史學家、詩人、文學家,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汪藻;18歲中狀元,反對秦檜議和投降,力主革新、備戰抗金,官至吏部尚書,宋高宗賜其“江南第一家”匾額的政治家、軍事家汪應辰;元代兩次航海探險,途徑世界上97個國家和地區,其巨著《島夷志略》被列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100本書、中外聞名的航海家汪大淵;明代先后任朱元璋元帥府令使、中書右司郎中、中書省參政、左丞相、左御使大夫,貫通經史,辦事穩重,為人寬和厚重的丞相汪廣洋;一生寫了5部雜劇、106卷詩文,與戚繼光一起大破倭寇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戲劇作家,兵部左侍郎、大學士汪道昆;醫德高尚、醫術精深,一生著述醫書13部,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被列為明代四大名醫的汪機;清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官至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工部尚書、吏部尚書、軍機大臣汪由敦;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的經學大家、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篆刻家,編!端膸烊珪,掌管杭州文瀾閣,被譽為“通儒”的大學者汪中;清初古文大家,參與《明史》編修,為官清政、善政,不畏強權,淡于名利,歷任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郎中,舉鴻博、授編修的汪琬;清代中葉最具有創造精神和獨立人格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汪萊;早年以文學見長,著有詩文集;中年棄儒學醫,歷經50年,對祖國醫學寶庫進行全面清理和重大精選,寫成了《汪氏四書》,影響中國醫藥界幾百年,至今仍有重大參考價值的著名醫學家汪昂;著名畫家、書法家、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著名才女、詩人、作家汪端;太平天國名將汪海洋;民國時期先后任教育總長、交通總長、外交總長,代國務總理汪大燮;民國時期音韻學家兼詩人汪榮寶;在北京國醫會館講學并行醫50多年,被稱為近代中國四大名醫的汪逢春;當代政治家汪東興、汪道涵,有機化學家兼生物學家汪猷,水聲學家汪德昭,細胞生物學家汪堃仁,水利學家汪胡楨,邏輯學家汪奠基等等。 據不完全統計,汪氏宗族自唐至清,先后有8人中狀元, 200多人中進士, 3人任丞相或總理,其中有祖孫三代進士、翰林,一門八進士的佳話。如第48世汪世美,幼敏神秀,唐中宗進士,授河北節度使,為平原太守顏真卿看重,將女兒嫁之為妻。后調任朝廷主客員外郎,知制誥,翰林學士,主持全國貢舉。49世汪琦,汪世美之子,唐代宗大歷9年進士,任監察御使,翰林學士,禮部中制誥。50世汪凝績,汪世美之孫,汪琦之子,唐憲宗元和9年進士,為翰林院掌院書記。祖孫三代進士,先后入主翰林院,名震全國。宋淳熙戊申年,朱熹在《汪氏宗譜序》中指出:“新安汪氏其族之貴盛非他族之可比,自周至于漢晉唐宋,子孫日繁,布滿一郡而非他族之所能及也。期間,累世明經繼居顯耀有汪震,登天禧3年進士,授司馬郎中,贈少師;汪宗顏,登慶歷2年進士,任都官員外郎,贈中大夫;汪谷,登皇佑3年進士,為奉議郎;汪藻,登崇寧3年進士,為翰林學士,一時誥令皆出其手;汪叔詹,登崇寧5年進士,歷官至朝請大夫、司農少卿;汪愷,登政和2年進士,官至朝散大夫;汪若海,登靖康初進士,官至直秘閣;汪鴻舉,登紹興30年進士,為承奉郎,一脈八世咸登進士第,古所未有也。”
七、汪氏宗族在明萬歷年間所訂族規十六條: 1、鄉約當尊;2、祠墓當展;3、族類當辨;4、名分當正;5、宗族當睦;6、譜牒當重;7、閨門當肅;8、蒙養當豫;9、姻里當厚;10、職業當勤;11、賦役當供;12、爭訟當止;13、節儉當崇;14、守望當嚴;15、邪巫當禁;16、四禮當行。
八、汪氏宗族在明萬歷年間所訂家戒二十則: 一戒不孝父母言行忤逆;二戒不睦家庭唆訟激爭;三戒霸占祀產侵蝕公祖;四戒杖為尊長逼勒孤寡;五戒盜葬公塋強伐竹樹;六戒恃尊凌卑倚富壓貧;七戒尊卑失序有傷風化;八戒竊盜奸淫罔顧廉恥;九戒不尊律條私宰耕牛;十戒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十一戒結交匪類酗酒賭博;十二戒春秋祀典推諉不到;十三戒執掌公帳臨期不算;十四戒逐出子孫不許入祠;十五戒閨范不端入廟進香;十六戒躬為下役玷辱門風;十七戒不鳴族長轍行控告;十八戒陽善陰惡致招奇禍;十九戒鰥寡孤獨不思矜憐;二十不尊祠規責處不貸。
汪氏第92世裔孫、總參某部原政委汪承興(字逸群)編撰 二00八年二月十八日于北京琴劍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