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箬嶺關汪王廟修復碑記選稿的啟事 各地宗親,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支持修復了歙縣箬嶺關上的汪王廟,準備在明年正月十八為此舉行慶典。汪氏宗親書法家汪寅生已為廟內楹聯匾額完成書寫。為表彰捐資之張氏兄妹,決定在廟邊立一記碑。碑文征稿有三,現公之于眾。請大家權衡并參與投票。以便選定其一,刻之于碑。(黃山市汪華文研究會秘書處《天下汪氏》公眾號2016年11月11日
1、箬嶺 汪公總廟重修碑記
汪華(公元587-649年),字國輔,又字英發,歙州登源里人。隋末亂世,保境安民而義起歙州,統歙、宣、杭、饒、睦、婺六州,立吳國,稱吳王;唐初治世,率土歸唐而華夏一統,授方牧,封上柱國、越國公。拓箬嶺,施仁政,忠君愛國。逝后,賜謚號”忠烈“。累朝膺祀典褒,百姓奉其為神,拜為“汪公大帝”、“太陽菩薩”。厥功顯赫,理翼祠祀。于明太祖年間始建,祭祀不輟,應靈丕著。
甲午之春,許村女兒張榮花,陪客游古道。覩殿宇無蹤,神像剝落;瞻前顧后,滿目蕭然?欢唬和艄,徽州之太陽神也。巍煥神宇,亦何忍委于蓁莽?慷慨捐金百萬,委其兄擔當重修。
維時其兄張高良者,好義急公,慨然視為己任。爰是鳩工庀材,丙申三月,諏吉興工,外購青瓦,就地取石,聚沙覆簣,越一載而告竣。石墻青瓦,四柱三開,旁添蓋廳、碑亭。視向之傾圮者但煥然維新,嚴肅如故。
噫嘻!善哉!汪廟重修,善義之舉。復古昌今創未來,功德無量也哉!茲值功成,民意不沒人善,謹序其事巔末,垂之珉石,以志不忘。是為記!
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
2、重修箬嶺關汪王廟碑記 乙未年秋,歙許村人氏張高良張榮花兄妹合力捐資重修箬嶺古道之汪王廟。丙申孟冬,大功告成。其間鑿梁運石扛柱起墻,個中辛勞不勝枚舉。耗資百萬,親力親為,闕功至偉,令人景仰。 箬嶺關隘,人稱天險。登高可眺大江之勝,四至能達歙績太旌。隋末紛亂,吾祖華公為平禍患,領兵于此筑道修路,鎮守六州,保境安民。后大義歸唐,促進一統。身后仍受四方擁戴,立廟祠祭。嶺關左之汪王廟,香火綿延數百載,后歲久坍塌然人向往之心不移。今張氏兄妹之義舉遂使廟宇重呈關景復現,令汪氏后裔并四方百姓祀祭有其所朝拜有其地,功德無量,自在人心,千秋永昭,百代存跡! 廟宇立,關嶺威;禱者至,祈愿歸。追廟祖叩福拜壽當敬神明,攀關隘觀景抒懷應托圣靈。汪王福佑,澤被六州,震古爍今,永傳百世。凡吾汪氏后裔子孫,歷此關口,務須進廟祭拜,虔心禮敬。是為記。
歲在丙申冬月吉日,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立
3、重修汪王廟記
汪王者,隋唐風云人物,名世華,諱皇名華,徽州太陽也。 汪王廟,世稱忠烈廟。 箬嶺古道汪王廟,乃為徽州汪華祭祀總廟也。 該廟長10米,寬8米,高6米,全部青石鋪成,一律木架結構,三間五梁,架起汪王圣地,千人觀瞻,萬民敬仰,頂禮膜拜,汪華文化淵遠流長…… 春秋更替,世風不古,歲月剝濁,王廟殘垣斷壁,是為人詬。 今又人心思古,大智大仁兄妹倆,許村張氏高良與榮花,念汪華偉績,率土歸唐,國家一統,靖民樂業。妹斥資,兄管事,披星載月,艱苦汝成,煌煌王廟卓然展新姿。 歷時年余,耗費百萬,添薪加柴,眾志成城。今汪華忠勇,神態畢顯,百民朝拜,萬眾矚目;今我徽州地,世風日暢,拾古納新,卓然華夏。
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 謹立 丙申年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