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藻,字彥章,號浮溪,又號龍溪,饒州德興(祖籍婺源曹門今屬江西德興市?阪偠糯迨疹^)人。生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卒于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享年七十六歲。他是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 現在他的家鄉已經爭取省財政項目80萬新建龍溪(汪藻)文化中心,紀念汪藻弘揚龍溪文化!下一步我們準備重修“霜露堂”重修汪谷墓。歡迎汪氏宗親們前來參觀指導 江西德興市?阪偠糯迨疹^ 聯系人:汪延亮 手機微信號:15970358463 汪藻一生經歷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一、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至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北宋末期的游學、仕宦以及官場初遭打擊。 汪藻生于福建晉江,時父為晉江丞,從小隨父宦游南北!肮酝滓炎吭接写笾。學舉子業既成,得《春秋》、《左氏》、《西漢書》讀而好之,銳意與之并”[1](卷32《汪公墓志銘》),幼年已負大名,有《晴日》詩一出,便為詩社諸公所稱。[2](卷3)少年時期,就勤于學習,矢志不渝。有記載:“汪藻少在郡齋,每獨于廬亭中避人為文,同舍迫而觀之,乃擬草制詞也。眾竊笑,后果居翰苑為代言之選!盵3](卷196)及冠之年,始游太學,期間,獲得太學官員的高度評價。更為彰顯文名的是:與比他早入太學的胡伸齊名,被冠以“江左二寶”或 “江南二寶”。[4](卷445《文苑傳》) 崇寧二年(1103),汪藻登進士第,瓊林宴有驚人之舉!碍偭皱a宴酒半,上方賜冰。狀元霍公端友屬公表謝,授紙筆立就,如素習之。一座嘆驚!盵5](卷32《汪公墓志銘》)入仕先調婺州觀察推官,改除宣州州學教授。丁父憂,服除授從事郎荊南府掌書記不赴,改江南西路提舉學事司干當公事(即江西提舉)代。在江西提舉期間,汪藻因文名,又為官江西,受到江西詩派詩人推重,廣泛與江西詩派詩人交游唱和。向黃庭堅的外甥徐俯學習詩法,與向子諲、張元干、蘇堅、蘇庠及其洪芻、洪炎、呂本中等結社唱和。他們飲酒賦詩、登高 望遠、廣泛游覽名勝,不僅陶冶了情操而且詩文大有提高。釋惠洪《南昌重會汪彥章》:“彥章退然才中人,譏訶唾笑皆奇偉?淳涔P挾風雷,渙然成文風行水。坐令前輩作九原,子固精神老坡氣。儒生寒酸不上眼,此郎要是天下士!盵6](卷2)此詩可見出釋惠洪對 汪藻為人、為文評價很高。 后進京,為《九域圖志》所編修官、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著作佐郎、符寶郎。此時汪藻已經四十歲了。正當官場有所上升時,昔日太學時結怨的王黼靠鉆營升為宰相,于是汪藻仕途始遭打擊。汪藻不依附權貴,堅決拒絕了當時炙手可熱的權臣梁師成的拉攏,堅 持了正常的人格。外放通判宣州,汪藻不樂,于是上書請宮祠,提點江州太平觀,寓居晉陵(今屬江蘇常州),投閑凡八年,終黼之世不得用。寓居晉陵間,汪藻有了更多的學習時間、更多的學習對象。當時,晉陵及其附近寓居了大批有名的人物,如好友孫覿、程俱等。又曾負笈無錫向江緯學習,后獲“文中七虎(江少虞、江少齊、江少漢、程俱、趙子晝、李處權、汪藻)之一”美譽,又與李綱等在惠山游,更為可貴的是向詞學前輩賀鑄學習,賀鑄藏書萬卷,以致“公(汪藻)日從之游,多得所未見者。凡伏臘衣食所須盡以供筆札而錄藏之。其辭章明于道德,達于世務,指事析理,引物托諭,馳騁古今,貫串經傳,該備眾體,蓋數十萬言,自成一家”。 可見,汪藻深厚的文學功底,都是孜孜不倦、勤于求學的結果。在徽宗政和、宣和年間,汪藻與翟汝文、葉夢得、孫覿俱以讀書多而受到人們稱譽。不過,由于他大多處于讀書積累時期,也未經歷人生的磨難,詩文創作不多。藝術上也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詩大多摹擬、學習江西詩派;文初顯其“儷語”特點。此段時期內,汪藻多次參與朝廷修書活動,也為他之后在史學上做出更大貢獻打下了基礎。 二、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靖康之亂至南宋初步穩定時期的侍從生涯及其歷典六州郡,再遭官場打擊。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外敵壓境,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徽宗退位,欽宗即位。靖康元年(1126)伊始,汪藻得到了再起用。極短時間內,一躍為太常少卿。二年初,兼權起居舍人?上П彼螝饷}已斷,金軍已經攻占京城(汴京),虜徽、欽二帝及宗室北遷,汪藻扈駕被羈,不久得歸。四月,在元祐皇后領導下,擬立康王,重建新宋王朝,此時需要一篇既可以為宋王朝擺脫失敗責任又可以團結民心的告天下書,于是汪藻的《皇太后告天下書》出爐。羅大經《鶴林玉露》丙編卷三:“靖康之亂,元祐皇后手詔曰:‘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中興;獻公之九子,唯重耳之獨在!略~的切,讀之感動,蓋中興之一助也!盵8]五月,康王(宋高宗)即位。汪藻先后為中書舍人、兼檢討官、兼直學院士、給事中、兵部侍郎、翰林學士、兼侍講。這段侍從時期,也是宋王朝最飄搖不定時期,汪藻一方面扈從宋高宗四處逃亡,一方面又要針對這個不穩定朝廷獻言獻策,有大量表、奏疏、制詞,其中不少傳聞天下,起到激勵民眾團結一心的作用。如《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陸游《渭南文集》卷四《上殿札子第二篇》:“高宗皇帝宵旰焦勞,每欲俟小定而悉除之。故詔令布告天下曰:‘惟八世祖宗之澤,豈汝能妄顧一時。社稷之憂,非予獲已。止俟捍防之隙,首圖蠲省之宜!加啄暧H見民誦斯詔,至于感泣。雖傾貲以助軍興,而不敢愛旋。屬國家多故,金敵畔盟,雖所蠲已多,終未仰稱圣意!盵9]《老學庵筆記》卷四:“汪彥章草赦書敘軍興征斂。其詞云:‘八世祖宗之澤,豈汝能忘一時。社稷之憂,非予獲已!顬榫,人以比陸宣公《興元赦書》!盵10] 紹興元年(1131)九月,汪藻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紹興五年(1135)知撫州,因言官彈劾罷職,仕途再遭打擊。其后啟用修日歷。紹興八年(1138)因修日歷之功,以顯謨閣學士知徽州,后知泉州、知宣州、知鎮江府。歷典六州郡,汪藻做了大量有益于當地人民的事情。姑舉一例,《墓志銘》載其知鎮江時:“鎮江經建炎之亂,歲輸上供米率不如數,轉運使按視計倉粟之在存者尚負數萬,盡扃鑰而去,軍糧不繼,官吏憂窘不知所出,而公適至,命破鐍給之,遺書使者曰:‘官軍張頤待哺,米在廩中而不予之食,群黔饑餓無聊,雖錮南山猶有隙也。轍以便宜開發,老守重得罪不敢辭!盵11](卷32《汪公墓志銘》)正因其如此愛民,汪藻時時會得罪一些上級官員、時時有罷職危險,終導致流放永州。 幾年戰亂給了汪藻職務升遷的機會,也給了他施展文才的機會。四六文創作到了頂峰,“公以儒先宿學,當大典冊,秉太史筆,為天子視草,始大發于文,深醇雅健,追配古作,學士大夫傳誦,自海隅萬里之遠,莫不家有其書,所謂常、楊、燕、許諸人皆莫及也”(卷首《原序》),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帝“以所御白團扇親書‘紫誥仍兼綰,黃麻似《六經》’十字以賜,縉紳榮之!盵13](卷32《汪公墓志銘》)方回推為南宋“中興第一”[14](卷25)。汪藻之詩,也有不少反映時代強音之作,其代表作《乙酉亂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這組詩篇,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既反映了戰亂后流離失所的難民生活場景,又真實地再現了受戰爭破壞后的社會景象,還對那些造成這種狀況的統治者進行了尖銳的抨擊和諷刺。這類詩體現了汪藻憂國憂民的情懷。 汪藻有強烈的保存史料意識,在知湖州時,上《乞修日歷狀》,講述五條不可不修日歷之原因,而且以地方之力來做一件大事。后仕途雖再遭打擊,但是修史書成了他東山再起的一個資本,這也造就了他史學上的突出貢獻。他所做出的努力,成為后人修《徽宗實錄》的基礎史料。他有意識地為以身殉國的郭永所寫的《郭永傳》,被《宋史》修撰者基本上全文采錄。此段時期,在藝術上,汪藻四六文創作水平已經達到純熟地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時人李邴(字漢老)評:“汪彥章、孫仲益四六各得一體。汪善鋪敘,孫善點綴!盵15](附錄《野 老紀聞》)稍后的黃震在《黃氏日抄》論:“浮溪之文,明徹高爽,歐蘇之外邈焉。寡儔艱難扈從之際,敷陳指斥,尤多痛快,殆有烈丈夫之氣!盵16](卷66)由于生活經歷的變化,也帶來了他的詩歌創作變化,從以前學江西詩派轉入了學習杜甫、蘇軾,走出了江西詩派,以致未入呂本中所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詩歌內容更多的帶有社會責任感,寫景也頗清新疏朗。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言:“北宋末、南宋初的詩壇差不多是黃庭堅的世界,蘇軾的兒子蘇過以外,像孫覿、葉夢得等不卷入江西派的風氣里而傾向于蘇軾的名家,寥寥可數,汪 藻是其最出色的! 三、宋高宗紹興十三年(1143)至紹興二十四年(1154),南宋政權相對穩定、茍安時期的流放永州,三遭仕途打擊。 紹興十三年(1143),汪藻又遭言者攻擊,以附黨、結黨之罪,流放永州居住。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政治上打擊不言而喻,精神上的打擊更為痛苦,以致“既得罪屏居,則又欲捐書、焚硯不復為文”[18](卷21《答吳知錄書》)到永州之后,柳宗元成了他學習的榜樣。他有著“一年而病,二年而蘇,三年而心樂之,四年而視我如人,視人如物,休休焉不知憂樂之所在”[19](卷19《永州玩鷗亭記》)的心路變化,其間追慕柳宗元永州蹤跡成了一個不可少的生活內容,“間遇勝日,幅巾葛屨,登西山,循鈷鉧潭,入愚溪,并湘流,沉文以吊古人,而自肆于山水,年益高,文益奇,詩益工,華妙精深,與柳儀曹相望于數百載后,文章格力與之相上下”[20](卷32《汪公墓志銘》),永州山水滋養了柳宗元,同時也滋養了幾百年后的汪藻。其后汪藻 多次請致仕,不許,于紹興二十四(1154)六月卒于永州。從后人朱軧所寫《題汪浮溪先生墓》:“名高從昔毀相隨,未免群兒著力擠。一日狼心萌偃月,十年豹霧隱愚溪。不逢華旦開昌運,終抱沈埋返故棲。已矣九原寧可作,蕭蕭古木亂蟬嘶!盵21](卷59)可以見出對汪 藻一生不幸充滿無限感慨之情。 汪藻后期的詩文作品,擅長的四六文少了,對于人生感慨的詩、記等文多了。人的經歷變化帶來思想感情的變化,進而影響了文學創作的變化。如其《悼往二首》,詩一:“宿草縱橫綠,春歸有底忙。百年知有盡,萬感要難忘。欲語如他日,猶疑在我旁。人生今至此,不擬惜流光!痹姸骸耙鈶羞須步,愁多不更嗔。蕭蕭寒著樹,咄咄老侵人。未滿窮愁愿,先分夢幻身。東風吹節換,送我淚痕新!盵22](卷30)人生悲慨躍然紙上。在經歷了時代環境、人生經歷、主體心態、情感的變化后,汪藻詩文不論從思想還是從形式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汪藻詞作留存不多,據《全宋詞》僅有四首。 在兩宋文壇中,汪藻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是詞的世界,汪藻不是詞家,也不以詞名,姑且不論。汪藻四六文在當時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朱彝尊《格齋四六跋》:“宋人駢語其初率仿楊億、劉筠體,無逸出四字六字者。歐陽永叔厭薄之,一變而尚真率。蘇子瞻尤以流麗見長,于是汪彥章擅此名家,镕鑄六經諸史以成對偶,可謂升堂入室之選矣!盵23](卷52《格齋四六跋》)其后,汪藻四六文成為后人追慕、學習、摹擬的一個典范。其四六文,不少文情激切、針砭時弊、獻言獻策,典切而不浮。 其詩歌創作,先學江西詩派,后學杜甫、蘇軾,在當時,也有一定影響。此外,還有不少記、序、墓志銘等,大多宏麗雅健,切合情理。 總之,在中國文學史上,汪藻有其不可忽視的地位。
|